2025年国民党主席争夺战再次引发关注,张亚中第三次挑战现任主席朱立伦启运配资,而王金平则拒绝出山。这场选举仿佛台北街头的梅雨天,湿漉漉地渗进每个人心里。
张亚中这个名字在我家茶几上出现过不止一次。作为台大教授和孙文学校总校长,他一肚子两岸论述,与朱立伦针锋相对,直言不信朱的话,并点名要重用王金平和邱毅。我爸还拿出1988年的旧报纸,说那时的国民党换届也是乱成一锅粥。
自从马英九卸任后启运配资,国民党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党员流失严重,小区里的老人都懒得去投票。高雄左营的陈叔提到,他们支部去年聚会只来了七个人,以前能坐满半个餐厅。张亚中喊出改革口号,提出数字化、凝聚思想力量和专款募资等措施。我舅妈觉得他挺实在,但也认为他没做过县市长,不接地气。
主流派系资源紧握,基层党员私下议论:“深蓝力量散了之后,我们还能靠谁?”黄复兴裁撤后,老兵们觉得自己被边缘化。表哥去年在新竹参加一个退伍军人茶话会时,听说有人提议让张亚中出来带队,但被几个地方大佬压下去了。
朱立伦早早放话不连任启运配资,但到底是真心还是套路?张亚中直接怼他“玩文字游戏”。有次开车路过板桥,收音机里正播着他们隔空互呛,中常会上气氛紧张,但没人敢明着反击。我外婆记得2000年宋楚瑜单飞时,也是这样暗潮涌动。
至于王金平,这位调解高手从“立法院长”卸任后低调不少。小时候家附近有人给他写春联求好运,现在却没人敢拉他入伙。“我支持实力派,不掺和。”他说完这句,全台湾政治圈传遍了。嘉义东石乡的一位退休老师透露,王金平更愿意做幕后军师。邱毅则被点名负责公义部,但他也没急着表态,曾私下吐槽:“现在搞政治,比以前抓弊案还累。”
今年7月31日公告发布,9月初领表、10月投票。1300万新台币保证金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每次换届花费至少2000万,对没有行政资源的人来说简直是烧钱比赛。当年连战参选时还有亲戚帮忙筹款,现在这些门路已经断掉不少。
“双头马车”模式一直困扰这个百年老店。从蒋经国时代起,分权制衡到处都是。今年又冒出改革方案,比如胜者自动接班、败者重选,还有初选产生候选人的设想。屏东老家的大舅感慨:“以前咱们村推举代表,都比他们透明。”这种黑箱操作由来已久,1972年的档案记载,当时内部会议甚至禁止带录音笔进场,怕消息泄露闹分裂。
近几年罢免潮频发,两岸关系风声鹤唳。2026地方大考临近,新北和台中的守城压力巨大,高雄与台南更是难啃骨头。小学同学阿明现在做志工,每逢游行抗议都会碰见几个穿蓝衣服的大爷骂政府无能,然后叹一句“我们什么时候能翻身?”但司法打压和绿营游行声势,让反攻之路越发艰难。
历史上的孙中山与两蒋时期,是另一番景象。当时反共路线坚决,如今本土派崛起、“韩粉”支持深蓝,但主流还是排斥激进变革。1949年前夕南京总部会议,有高层建议“广纳贤才”,结果被批太理想主义。今天,如果三成票仍然落败,会不会又是一轮内耗?
今年张亚中特别提出四条承诺,包括请王金平对话大陆,由邱毅督查绿营。但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许多。淡水河畔某咖啡馆里,一群退休公务员闲聊此事,其中一位姓林的大姐语气幽默,“你以为叫个调解高手就能和平?岛上的事哪那么简单!”确实如此,从1931年的宁粤谈判,到1993海峡会谈,都留下很多未解谜团,多数最后不了了之。
值得注意的是,本土青年对这些传统斗争兴趣寥寥。朋友最近搬去桃园创业,他说身边年轻人大多关心房价涨跌,对政坛纷争只是偶尔刷刷新闻。“我们这代没什么信仰包袱,”他说,“只希望别整天吵架。”或许这正应验了一句古早俗语:“庙堂远,人情近。”
等秋天稻谷熟透的时候,这场主席大战也差不多该揭晓结果了。如果哪天走在彰化田间遇见老农闲聊,他们可能更关心天气好坏,而不是谁掌权。但故事终归还要继续写下去启运配资,就像厨房灶火永远不会熄灭,总有人守着那口锅等下一顿饭煮熟。
摩根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