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俄乌战争让俄罗斯和普京身心俱疲。尽管表面上普京似乎能向民众交上一份“胜利的答卷”好易配资,但实际上危机四伏,这场看似停火的休战实际上是一场险象环生的博弈。
这种选择并非源于西方压力,而是普京基于成本与收益、政治生命与国家元气之间痛苦权衡后的清醒决定。战争的巨大消耗如同无底洞,吞噬着俄罗斯的国力。官方轻描淡写的士兵伤亡数字,无法掩盖从乌克兰战场源源不断送回的棺木,这些牺牲引发了无数俄罗斯家庭的质疑。
经济代价同样沉重。西方制裁导致卢布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侵蚀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军费开支已飙升至GDP的近10%,令人想起最终被军备竞赛拖垮的苏联。2022年的局部动员让普京窥见了深渊:几十万年轻人逃离国境,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街头爆发了罕见的反战抗议。普京深知,权力根基在于民心,而非坦克。再次总动员可能引爆积压已久的社会矛盾。
好易配资
因此,“冻结”冲突,止损并巩固现有战果成为最现实的选择。然而,止损并不意味着认输。普京手中握有筹码。俄军控制着近五分之一的乌克兰领土,包括顿巴斯工业区丰富的煤矿资源、赫尔松和扎波罗热的肥沃土地,以及通往克里米亚的战略陆地走廊,兼具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欧洲最大的核电站——扎波罗热核电站也落入俄军掌控。这一切在克里姆林宫的官方叙事中被包装成辉煌的战果,为俄罗斯民众营造一种强烈的国家强盛、西方制裁无效的心理慰藉。
克里姆林宫玩起了精妙的“左右互搏”。一方面,通过路透社等西方媒体,以“匿名高官”之名释放和谈信号,试图展示俄罗斯并非“和平的破坏者”。普京本人也频频表示谈判大门敞开,但前提是必须尊重“地面上的现实”——即承认俄军已占领的领土。另一方面,普京公然宣称对乌克兰拥有全部领土主张,甚至搬出沙皇时代的口号:“凡是俄罗斯士兵双脚踏过之处,就是我们的领土”,展现出令人咋舌的帝国野心。
这番强硬言论实为极限施压的谈判策略,旨在向西方尤其是即将面临大选、对俄乌冲突表达出“不耐烦”情绪的美国施压,迫使他们接受俄军已占领的领土现状。其潜台词是:若不接受现状,俄罗斯将孤注一掷,让西方承担局势失控的代价。最终目的是为了国际社会默认甚至承认俄军已控制的近20%的乌克兰领土。
即便普京真的想“止损”,停火也并非易事。双方在停火条件上存在根本分歧。俄罗斯提出的条件极其苛刻:乌克兰必须承认所有被占领土归属俄罗斯,承诺永久中立、不加入北约,并大幅裁军,几乎等于要求乌克兰自废武功,接受被肢解的命运。而乌克兰立场坚定,泽连斯基反复强调,和平的唯一前提是俄军完全撤出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所有乌克兰领土。西方也明确表示,俄罗斯是侵略者,必须为这场战争负责。双方底线如同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民意也严重分裂。虽然超过半数的俄罗斯人希望结束战争,但愿意为此做出重大让步的人寥寥无几。
普京试图将“浮盈”落袋为安,用一场“胜利”来巩固权力。但乌克兰不愿接受屈辱的停火好易配资,所谓的停火更像是在火山上覆盖一层薄冰,底下岩浆仍在翻滚。这或许不是战争的句号,而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省略号。
摩根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