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柯利华天成配资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7月19日,周六,山西太原市小店区的半山小院农庄,婉转动听的黄梅戏唱腔从戏台飘出,台下食客听得入迷,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令人称奇的是,将《天仙配》演绎得韵味十足的演员们,并非来自专业剧团,而是一群地道的山西票友。
他们的灵魂人物,是来自黄梅戏发源地——湖北黄梅县的七旬老人周正猛。
公园偶遇“一字师”
2015年,周正猛到太原带孙子。远离家乡,唱黄梅戏成了他排解乡愁的方式。接送孙辈之余,他常到汾河公园“亮嗓”。
一次,熟悉的《女驸马》旋律吸引了他。循声望去,山西汉子乔恒山正对着手机视频学唱,十分投入,但一句“春风送暖到襄阳”却让老周皱起了眉头——“春风”被唱成了“春分”。
周正猛(右)与乔恒山在一起切磋唱腔。 通讯员刘喜英摄
“同志,这句是‘春风’天成配资,气流要从鼻腔后部共鸣哩。”热心的周正猛主动上前交流。他不仅纠正了发音,更现场示范了气息运用和情感表达。这“一字之师”的点拨,让人到中年的乔恒山豁然开朗,也让他对这位湖北老人肃然起敬。
周正猛是黄梅县蔡山镇人,父亲曾是当地文工团的黄梅戏名角。他自幼耳濡目染,在村剧团唱了六七年,功底扎实。后来虽因故未能进入县剧团,但几十年来,对黄梅戏的热爱从未消减。
自此,公园长廊、绿荫树下,常见二人切磋的身影。周正猛倾囊相授,从吐字归音到身段眼神,一丝不苟;乔恒山勤学苦练,进步飞快。
“黄梅戏苑”聚知音
乔恒山的飞速进步像块磁石,吸引了众多黄梅戏爱好者。
看到大家对黄梅戏的满腔热忱,周正猛提议:“咱们把喜欢唱的都聚起来!”很快,“龙城黄梅戏苑”应运而生。
“龙城黄梅戏苑”的成员们在演出后合影。 通讯员刘喜英摄
30多位成员,除了主胡王义雄来自江西九江,其他都是山西本地人,但身份各异:有建筑造价师乔恒山、小学教师耿咏梅、茶艺师张馨匀等上班族,也有王雪艳、陈敬德、张玉芬等从专业院团退休的扬琴、二胡、琵琶演奏师。共同的爱好,将他们紧紧凝聚在湖北“教头”周正猛身边。
耿咏梅在台上演唱天成配资。 通讯员刘喜英 摄
耿咏梅是太原市第三实验小学教师。她坦言,教学压力大,唱黄梅戏是绝佳的放松,“小时候看《天仙配》就迷上了,扮相美、声音甜。但咱山西方言重,道白是难关,多亏周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帮我‘抠’!”
张馨匀(左)与周正猛在台上演出。通讯员刘喜英摄
“黄梅戏好听也好学,跟周老师学戏后,业余生活充实多了,就盼着周末排练!”张馨匀说。
在租用的活动室,周正猛最忙碌。他不仅教唱腔、身段,更注重讲解唱词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让大家体会黄梅戏特有的韵味。《谁料皇榜中状元》《夫妻双双把家还》《海滩别》等经典折子戏,被他们反复打磨。周老教得既严格——一个拖腔、一个眼神不到位,必须重来;又动情——常常把角色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龙城黄梅戏苑”的成员演出场景。 通讯员刘喜英 摄
在周正猛的悉心指导下,龙城戏苑的表演越来越有地道的“黄梅味”。
自娱自乐之余,戏苑开始崭露头角。每逢重要节假日,当地街道社区的文化节、公园里的戏曲展演,纷纷向他们发出邀请,甜润婉转的黄梅调,吸引着太原市民驻足聆听。去年国庆,他们更是登上汾阳市的大舞台,一唱成名,收获满堂彩,“龙城黄梅戏苑”的名声在山西戏曲圈不胫而走。
“娘家”搭台唱得更响
越唱越红火,一个更稳定的舞台成为期盼。
今年5月,听说了这群山西票友的故事,了解到他们没有固定的排练和演出场所的烦恼,湖北省政府驻山西办事处积极奔走,帮他们联系上半山小院农庄。巧合的是,农庄老板陈仕阳也是湖北黄梅人。
“龙城黄梅戏苑”的成员带妆演出场景。 通讯员刘喜英 摄
于是,每逢周末,农庄的戏台便成了名副其实的“乡音驿站”。婉转悠扬的黄梅戏表演,成为农庄吸引客人的一大特色。不少太原市民慕名而来,只为听一出地道的黄梅戏。
站在后台,看着台上弟子们日渐成熟的表演,听着台下山西观众热情的掌声,周正猛脸上满是欣慰。“来这儿演,不为钱。”这位古稀老人动情地说。就想给咱这些爱好者一个展示的地儿,也让山西乡亲们能听到、爱上咱们湖北的黄梅戏。
“龙城黄梅戏苑”的成员排练场景。 通讯员刘喜英 摄
从公园里的“一字之师”,到山西黄梅戏迷敬仰的“总教头”,再到农庄戏台上传播乡音的使者,周正猛用他对黄梅戏的挚爱,在三晋大地播撒下来自湖北的文化种子,让这朵来自南方的戏曲之花,在北方沃土上芬芳四溢。
“龙城黄梅戏苑”的乐队演奏场景。 通讯员刘喜英 摄
家乡的关怀也如春风送暖。 “黄梅戏的根在湖北黄梅县。让这朵南来的黄梅在三晋大地尽情绽放天成配资,是支持湖北文化走向全国的应有之义。”湖北省政府驻山西办事处主任游伟表示,办事处将持续关注和支持“龙城黄梅戏苑”的发展,协调更多资源,帮助他们解决服装、化妆等实际困难,让这群特殊的“文化使者”在山西唱得更响、走得更远。
摩根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